为切实加强我校劳动教育,提升育人水平,我校社会管理与服务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于近日赴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社会管理与服务系团委书记李超,系部辅导员教师代表和来自系部的九十多位学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自由组队,小小设计蕴含团队智慧。学生乘大巴到达目的地之后,通过热身游戏很快就熟悉了彼此。根据活动指导教师的要求,以十人一组,自由组队,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设计队名,队徽和口号。组员之间展开激烈讨论,集思广益,努力让自己所在的队显得与众不同。来自社管系的一些同学组成“啊对对队”,说出“情系合幼,爱播一路”的标语;来自大数据专业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组成“我竟无言以队”,喊出“万丈高楼平地起,劳动只能靠自己”的嘹亮口号。同学们按小组顺序在草坪上介绍队名,展示队形,亮出口号,其中一些无厘头的设计,如“深藏blue队”“小组五角星”等,让人开怀大笑,现场气氛一片欢乐。

开垦荒地,田间地头挥洒劳动汗水。熟悉了彼此之后,师生来到劳动基地的一片场地,开始了今天的第一项劳作——开垦破荒。活动指导教师先请当地的农民教大家正确的开垦姿势和动作要领,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土地中的碎石块和植物根茎,确保在劳作中注意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在观摩学习之后,学生分组开始进行“实战演练”,在田地里挥舞锄头,挥洒汗水。力气大的同学负责开垦、堆土、碎土、平整土地等工作,而力气小的同学则在旁边清理杂草、根茎,帮忙递水,拿取劳动物资,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将组内的土地整理成老师要求的模样。


捕鱼捉虾,夏日池塘变成“游乐场”。在吃完简单的午餐,休息片刻之后,同学们有序来到一片水塘,体验捕鱼活动。在活动指导老师讲完捕鱼技巧和注意事项之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脱下鞋袜,卷起裤脚,拿起渔网,陆续进入水塘中开始捕鱼捉虾。有些胆小的同学看到鱼虾在脚边游走,吓得尖叫连连,惹得周围同学哈哈大笑。有些同学则大胆地朝深水区探索,与同伴结网而行,很快就捕到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骄傲地向老师、同学“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引得其他小组的同学纷纷前来“取经”。原本寂静的夏日池塘即刻变成合幼学子撒播欢乐、分享喜悦的小小“游乐场”,看似“弱不禁风”的学子们变身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捕鱼达人”,现场的欢声笑语让带队老师们也“心痒痒”,忍不住脱了鞋袜,加入学生当中,一起摸鱼逮虾,其乐融融。



缝制香囊,细密针脚藏住满满心愿。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囊,所谓香囊,就是将苍术、藿香、艾叶等中草药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彩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佩戴在胸前、腰际等地方,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在捕鱼活动结束之后,同学们清洗腿脚,换上干净的鞋袜,开始了缝制端午香囊的活动。同学们按小组席地坐在大草坪上,领取了自己的香囊后,在活动指导老师的教授下,认真学习缝制的手法和技巧。有些同学心灵手巧,很快就缝制出一只精美粽状的小香囊,并开始帮助身边的同伴缝制香包。有些同学可能没有做过针线活,进展比较缓慢,针脚的缝隙有些大,艾叶草碎从香包里“簌簌”地掉下来,同学只好请活动指导老师前来“救场”,又惹得周围同学哈哈大笑。等所有同学缝制好之后,老师让大家把自己的香囊挂在园区的一棵小树上,并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成果比一比,相互借鉴学习。在活动最后,所有师生在园区的大草坪上合影,用镜头作记录,为本次的活动画上了一个美好的终止符。

在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处发布了一份针对本次活动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98.18%的同学对本次活动表示满意,93.69%的同学对自己的表现评价较高,99.11%的同学表示愿意继续参加校外劳动实践。在本次所有劳动实践中,“捕鱼”成为同学们心目中最喜爱的活动,有同学在评论中留言道:“捕鱼太棒了,让我知道了事情并不是看起来的那样简单。”“最喜欢捕鱼活动,在过程中我和同伴互帮互助,懂得了团结的力量,由于自己从未下水捕过鱼,觉得这个活动安排地很好,让我享受到了快乐。”

社管系学生孟婉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回访中表示:“提到劳动,以前虽然也干过不少农活,但如此大规模一起还真是第一次。说实话看起来简单但实际劳动起来还真不容易,那一刻深有体会每一位劳动者都很伟大。尽管脚疼背疼,但是看到自己凭借劳动收获满满,你会发现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今天的自己过得格外充实,这样的劳动机会并不多,这次经历也会成为自己永久的美好的回忆。”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校学生在劳作过程中学会了尊重劳动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动手动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我校将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生活劳动引导学生“会劳动”,以劳动实践锻炼学生“能劳动”,以文化浸润激励学生“爱劳动”,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新时代的奋斗者。(文/图:汪粲 审核:陈冬梅)